The Hunger Site

Sunday, October 23, 2005

早期發現 大腸癌存活率逾85%

早期發現 大腸癌存活率逾85%
【彭汪嘉康院士(國家衛生研究院 癌症研究組主任)】
根據2004年衛生署的統計報告顯示,大腸癌佔癌症死亡率第三位,每年罹患人數高達7500人,2004年死亡人數為3898人,佔總癌症死亡人數的10.72%。關於大腸癌的治療,雖然已有好幾種新藥問世,但對於癌細胞已轉移的大腸癌後期病患而言,存活率並沒有顯著的進步;相反地,對於早期即被診斷出罹患大腸癌的初期患者而言,其5年存活率卻可高達到85~100%,所以,若能早期篩檢、早期診斷,進而早期治療,將是上上策。
引起大腸癌的原因很複雜,有的是遺傳的因素,有的是外來的因素,或兩者交互作用的變化,使正常的內黏膜細胞,經過漫長的時間,演變成癌症的前灶。引發大腸癌的因素很多,舉例如下:
一、家族史:
一般突發性的大腸直腸癌,在國外的文獻統計中即指出,有家族史的家屬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比率比一般大眾來得高,如在家族中有一位一等親(父母或兄弟姊妹)罹患大腸直腸癌,則其本人罹患率為一般人的二到四倍,如有兩位一等親罹患大腸直腸癌的病人,則危險性提高三至六倍。
二、飲食及生活因素:
一般人常忽略這類重要因素
1. 食物
(1) 每天進食的熱量-肥胖與每天的進食熱量是兩個高危險因子,大腸直腸癌的罹患率約為一般人的二倍。
(2) 肉類、脂肪及蛋白質-進食紅肉會增加大腸直腸癌,油炸、燒烤食物會增加六倍的發生率。高蛋白的攝取與致癌的相關,有很多爭議,但原則上高蛋白質的攝取會加速表皮的成長。
(3) 紅肉的脂肪部分,很可能是腫瘤的推動者,在腸子內的細菌會促進新陳代謝或幫助致癌物質,引起腸內膜表面細菌之增生。
(4) 纖維-在非洲的報告中指出高纖維飲食會減低大腸直腸癌的罹患;特別是麥糠、水果及蔬菜。但如何才可防止大腸直腸癌的發生,目前有很多臨床試驗進行中。
(5) 水果蔬菜-多數認為有保護及抵抗大腸直腸癌發生的功能,特別是生的、綠的及十字科的蔬菜,包括了抗氧化維他命(E、C、B、A)及小分子化學物等。
(6) 鈣-在細胞培養中,有保護大腸直腸癌發生的功用。
2. 生活習慣
不運動、不活動的人被認為易罹患大腸直腸癌,酗酒及抽煙的人也較容易得大腸直腸癌。據報告,如每年抽煙多於二十盒則會增加腸子的瘜肉,35盒以上會增加腸癌。
3. 非類固醇、抗發炎藥物
可阻止家屬性瘜肉的癌變,現正在研究中。
三、疾病症候群:
1. 家族性大腸瘜肉症
占大腸癌病患者的1%,病人可以有上百、上千個瘜肉,如不及時把大腸直腸全部切除,所有的病人會在約三十五歲時出現症狀,在45歲時有超過90%病人發生大腸直腸癌,而在50歲後,會100%的發病。
2. 遺傳性非瘜肉性大腸直腸癌
約佔大腸直腸癌3%,約有一百個瘜肉,大多位在右邊或大腸的近端,常發生在中年。分為兩類:第一類一開始為較平的瘜肉,但常常在43歲後變成惡性。第二類常常發生在大腸外,如胃、小腸、輸膽管、腎盂、輸尿管、膀胱、卵巢、皮膚或胰臟等地方,一般有這個遺傳因子的人,終身會有80%的機率發生大腸直腸癌,40%的子宮內膜癌,及10%其他部位的癌症,這是一個由染色體顯性遺傳,有80%的遺傳率,與DNA修補基因有關。
3. 家族性大腸直腸癌
約20%~30%的大腸直腸癌病人,是因為這個遺傳家族史而引成,80%的病人先發現瘜肉的APC基因突變。
4.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
是一種不明原因的腸黏膜發炎,常發生在遠端大腸或直腸,結腸炎越久,惡性腫瘤出現機率越大。
5. 曾罹患大腸直腸癌患者
出現第二個大腸直腸癌的機率相當高,超過50%。 【2005/10/22 民生報】 @ http://udn.com

Monday, October 17, 2005

素食聰明吃電子報

素食聰明吃電子報
http://www.ddc.com.tw/Oodlist.asp?pid=4

Tuesday, October 11, 2005

響應齋戒

http://www2.tzuchi.org.tw/tc-subject/html/echo.htm

Friday, October 07, 2005

新生血管抑制劑合併舊藥提升末期腸癌存活率

新生血管抑制劑合併舊藥提升末期腸癌存活率
中央社 2005-10-06 20:00


(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六日電)衛生署核准大腸直腸 癌的標靶治療新藥上市,與其他化療藥物合併治療,末 期病人的五年存活率估計可由百分之三,提高到百分之 十七。預計另一種腸癌標靶治療新藥上市後,合併使用新藥,進一步提高病人存活機率。
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戴承正形容 ,此一名為「癌思停 (Avastin)」的新藥,是新生血管 抑制劑,就像破斷癌細胞的「糧倉」,這是一種癌症標 靶治療,顧名思義,新藥就像聰明的子彈,會鎖定攻擊 癌細胞,儘量避開正常組織。
根據北醫、台北榮民總醫院、彰化基督教醫院的臨 床試驗,三十五位轉移性末期腸癌的病患分組,以「癌 思停」做為第一線抗癌藥合併其他化療藥時,七成五的 受試驗者癌細胞縮小,做為第二線藥物合併治療時,一 成受試者的癌細胞縮小,有一半受試者的癌細胞停止擴 大,做為第三線合併治療時,一成九癌細胞縮小,五成 停止擴大。
「癌思停」尚未列入健保給付,但迄今已約有二百 名病患用過,一個體重六十公斤的患者一個月要自掏腰包十萬元,有二十五名病患由戴承正治療,他說,一名吳小姐腸癌轉移到肺,從去年十一月使月迄今,病情得以控制。
他說,大腸直腸癌是國人第三大癌症死因,大約二到三成的患者一發現時就已轉移,末期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大約是三,但是手術切除、「抗癌妥」或「益鉑錠」、葉酸加上「癌思停」等新舊藥物合併使用後,估計五年存活率可達百分之十七。
另一種腸癌標靶治療新藥Erbitux也準備在台上市
,戴承正說,目前研究顯示,標靶治療的單獨使用效果 不佳,一定要與傳統化療藥併用,但是兩種標靶治療新藥合併舊藥多管齊下,估計末期腸癌病患存活率可再提高百分之四十。

腸癌新藥多延5個月命

腸癌新藥多延5個月命
2005-10-6

【大公報訊】大腸癌是香港第二大常見癌症,每年新症超過三千宗,但僅五成患者可以完全治愈。一隻治療晚期腸癌的新藥,採餓死癌細胞的策略,斷絕腫瘤賴以生長的氧氣和養份,新藥剛於八月獲香港衛生署註冊,每兩針費用約二萬元,現時在醫管局藥物名冊中屬病人自費藥物。
中文大學臨床腫瘤學系系主任陳德章昨日介紹新療法,引述外國研究顯示,新藥AVASTIN Roche與化療混合使用,病人存活率可增加百分之三十,平均可延長壽命約二十個月,較傳統療法的逾十五個月,增加五個月。
新藥剛引入香港,現時使用的病人不多,不過公營和私營醫院都有晚期腸癌病人使用,希望能延長壽命。陳德章說,病人每兩周接受一次注射,在四次療程後,會接受掃描,以監察癌細胞是否受控制,而在十至十二次注射後,將予病人休息時間。新藥可能引起高血壓的副作用,不過他認為可以接受,且採用降血壓藥亦可有效控制血壓。剛進行過手術的病人不宜使用新藥。手術後六至八個星期使用新藥,則一般沒有問題。
他引述甘女士的病例說,這名現年六十歲的病人在二○○○年底發現患上第四期直腸癌,即做了腫瘤切除手術,翌年九月左肝及淋巴腺癌復發,○五年四月癌指數升至九百四十三,四月起採用新療法,癌指數下降至三百一十三,腫瘤受到控制。
陳德章說,腸癌是香港第二大常見癌症,近五年來,每年新症超過三千宗,男患者較多,九二至○二年,男性患者由一千二百宗增至一千九百宗。大部分新症病人已是進入第三期的晚期病人,一成新症更已是第四期的末期患者。現時新藥在港已獲准與化療混合使用於治療晚期的直腸結腸癌,以截斷腫瘤供應,防止腫瘤擴大或轉移至身體其他部位。
新藥以阻礙癌細胞血管生長的方法治療癌症,在外國也有使用在末期肺癌、乳癌甚至腎癌病人身上。

Sunday, October 02, 2005

《搶佔2億人市場》

.作者:蕭偉基
  一九五八年,七十二歲的退休教師安卓絲礙於年齡買不到醫療保險,碰上年輕保險中介人戴維斯,後者看上這個無人開採的「金礦」,提供五萬美元替她成立組織,交換條件是他擁有該組織的獨家保險販賣權。到了一九七零年代初,戴維斯便淨賺超過一億六千萬美元,戴維斯後來甚至自設保險公司包攬此業務。這組織便是現今有三千二百萬會員的美國退休人士協會(AARP),現今年預算約五億五千萬美元,是世界第二大非營利組織。
  以上真實故事要帶出的訊息是,老年人已不再只是風燭殘年的老弱殘兵,隨著世界步入高齡化,如何將這批耆英轉化成巨大的商機,是現今許多企業如火如荼進行的大計。美國知名老人學權威及商業開發公司創辦人Ken Dychtwald新著《搶佔2億人市場》,即告訴讀者如何將「新老年」這股「新力量」變成「新商機」。
  本書提到,戰後嬰兒潮世代是目前全球人數最多的一個世代,總數至少二億人。回顧以往,不論他們進入人生中任何一階段,都對當時的社會產生重大影響。現在,這批世代將邁入老年,他們搖身一變成為消費市場中最不可忽視的力量。更重要的是,這批「新老人潮」的經濟能力遠勝於年輕世代,對商品的需求更多元化及精緻化。因此,如何了解他們的需求,規劃出具前瞻性的行銷方案,迎接這主宰二十一世紀的「新老年人」,本書將提供重要的參考。
  作者為商界在老年潮時代指點迷津,提出多個領域總共多達五十項的切合銀髮族的商品或服務,這些領域包括:醫療保健、抗老與強化機能、智慧科技、金融服務、工作與休閒、生活型態支援、居住與交通、死亡與臨終。
  不過,作者也提出必須防範的五大社會災難:一、以六十五歲為老年指標,開始發放老人福利,不但毫無意義、不公平,更是危險的做法;二、如果醫療的能力與重點沒有大幅變化,美國社會將面臨慢性病橫行的問題;三、老人養護工作捉襟見肘,將成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經濟的無底洞;四、數以千萬計的嬰兒潮人士將邁入窮苦老年;五、由於未能替老年人規劃出新角色,我們正創造出「高齡荒原」。
  由於美國的醫療制度及思維之缺陷,作者認為,未來將發生一場醫療災難,但他也提供了五項解決方案:一、倡導研究老人病──延後或根治;二、徵求熟稔老年病的醫療專業單位;三、將疾病防治與養生之道列為全國首要問題;四、為健康老年提供經濟誘因;五、以人道主義看待死亡。
  值得一提的是第四點,作者提到美國美國過去的體系根本不是醫療體系,而是疾病管理業。他推崇古代中國的大夫如果民眾受傷或生病,費用必須由醫生自掏腰包。這種制度的好處是,在於確保民眾健康、維護生產力,整個體系的財源投注在提升健康,而不是醫療疾病上。他指出,九十年代在美國迅速蔓延開來的管理式醫療組織(MCO),吸收聯邦醫療保險的受益人。這些機構了解到,會員病得越重,他們的報償就越少,因此部份MCO開始納入預防性的健康檢查、病人教育課程、另類療法等,以促進健康為導向,減少發病數目,就可大大節省醫療資源。
  健康與經濟是人生兩大切身問題,對老年人更是如此。在財務方面,作者提出以下的財務安全規劃之路:增加個人儲蓄率;讓退休金可隨工作轉移,更具彈性,以符合嬰兒潮流動式的生活型態;增列「排富條款」,針對多元化需求發放福利;讓社會安全制度部份私有化,以豐富收益。
  作者提出忠告:政府福利由稅金打造,如果嬰兒潮期望由福利獲得大筆退休收入,將是大錯特錯的想法。如果嬰兒潮人士希望老年得到財務保障,則必須仰賴個人與全體的努力,規劃出多元化的儲蓄、投資與保險管道,而且「從現在就要開始」。筆者則認為,這已不僅僅是嬰兒潮世代的當務之急,更是所有人不管年齡大小都需落實的做法。
  本書內容雖以美國為探討例子,但對於其他地區,也具重要參考價值。
  銀髮族市場雖商機湧現,但由於人越來越長壽及生育率每況愈下,未來平均每位香港青壯年要供養的老人人數將會大大增加。根據預測,到二零三三年,約每四個香港人之中就有一人年齡在六十五歲以上,所以如規劃不當,沒有未雨綢繆,整個社會都會被拖垮,這已是全民的當務之急,香港人,包括老百姓、企業界和政府,你們準備好了嗎?
2005/7/15
書籍資料:
作者:Ken Dychtwald
譯者:宋瑛堂
出版社:藍鯨(台灣)
頁數:326
定價:新台幣300元
出版日期:2005/5

書評撰於2005/7/15
書籍資料:
原文書名:Age Power: How the 21st Century Will be Ruled by the New Old